专门从退休新闻工作者和高校新闻专业教师中选聘人员,组成省新闻评议小组专家组。福建省新闻道德委员会注重新闻评议工作的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统筹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和各媒体的阅评力量,将新闻评议与阅评工作有机对接,形成了覆盖媒体点、线、面的评议队伍,建立每日快评、专题评议、联合评议等评议制度,并印发《福建新闻评议》简报,分享经验,总结教训,通报案例,做好引导。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从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个维度解析宏观经济——
新华社上海5月17日电(王琳琳 许澜博) “2014年上海科技活动周”17日拉开序幕,为期一周的时间里,842项好玩有趣的科普活动将悉数亮相。25日“第13届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将如约而至,届时,来自多所高校、政府研究机构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将走进基层,开展300余项紧扣热点的社会科学普及活动。从尖端科技产品,到思辨人文讲座,2014年上海“科普盛宴”将迎来科技与人文的“两翼齐飞”。 今年的科普活动将进一步突出新颖、亲民、互动和实效。“科技活动周”围绕“科学生活创新圆梦”的主题,汇聚了月球车原理样机,能“感知”、能“思考”、能绘画的各式机器人,高性能航空飞机模拟器,耐1000摄氏度高温的纸张,PM2.5采集仪,20年长寿命电池等一大批高科技项目,市民可亲身体验科技的新奇、有趣。 而“社会科学普及周”则将在一周里密集推出200余场讲座活动,既有诸如《上海未来发展与自贸区建设》等高屋建瓴的宏观叙事,也有《舌尖上的营养与隐患》等与百姓相关的生活百科。 形式上,今年的“科普盛宴”也力求突破。“科技活动周”期间,来自国土资源部、安徽省、江苏省等全国多家科普基地参展项目将逐一亮相,市民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外省市科普场馆的精品展项;在主会场200多个参展项目中,80%以上都是互动体验展项。此外,为期两周的“科普盛宴”还将通过二维码扫描、微博、微信、移动APP等进行全媒体传播。 “科学奇异果多思多美味”是科技周的亮点之一,许多实验室中“新鲜出炉”的科研成果在这里完成“科普转化”。观众不仅可以在模块化的移动箱体上“解开”习以为常却鲜有思考的科学疑问,同时还可在展览中动手操作、切身体会到物联网、制动能量回收、裸眼3D等新技术带来的震撼。 上海科技馆馆长王小明说,科普工作者要多思考科普传播如何在内容上突破、在形式上创新,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增强科普巡展的吸引力。 为了把更多“好声音”、“好头脑”传递至上海每个角落,今年的“科普盛宴”重在打通科普传播的“最后一公里”。 在“社会科学普及周”期间,主办方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也特别推出了“社科专家走基层”和“社科知识进万家”板块,记者从活动项目一览表中发现,百余场讲座几乎遍布上海各个区县,科普艺术展演、科普主体巡演、科普进社区等各类活动分散于公寓楼宇、公园绿地、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众多基层社区。 打通科普传播的“最后一公里”,不仅要拉近彼此的距离,更要抚平民众心灵的“沟壑”。近年来,逐年增加的医患冲突和暴力事件引发了社会的焦虑。对此,上海市社联将携手市科协共同推出“弘扬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科学与人文专题对话,邀请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胡守钧,上海中山医院教授杨秉辉等学界、业界知名人士,从不同视角出发,围绕如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科学普及既需要“科技活动周”式的集中开展,也需要长期不懈的坚持与投入。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秘书长马兴发说,除政府投入之外,社会上也蕴藏着很多优质的科普资源,许多机构、社会组织和热心公益的个人都从事着科普传播事业。但是,目前科普资源总体还比较分散,资源的利用效能也有待进一步提高,未来政府可在科普传播中更多地扮演引导者角色,而将内容填充的工作让渡给民间,从而促进科普传播迸发出更多活力。 在科普传播的内容上,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科普工作处处长应毓超说,科普工作不光需要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思维、科学精神和科学品格等科普内涵问题同样重要。目前,我国对科普传播文化层面上的重视仍有待提高,这包括科学的文化精神、科学的文化内涵以及科学家的文化素养。因此,他建议,未来可考虑将社科类科普传播放置于更加显著的位置。新华社伦敦8月29日电(记者 刘石磊)英国《自然》杂志网站29日登载的一份研究报告说,在动物实验中,试验性药物ZMapp将感染埃博拉病毒的18只恒河猴全部治愈。不过,实验中使用的毒株与当前在西非肆虐的埃博拉病毒毒株并非同一种。
当前,世界经济仍在深度调整,发达经济体复苏低迷,新兴经济体走势分化,不确定因素有增无减。亚洲发展不足、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不少国家面临出口下滑、债务增加、经济下行、货币贬值和资本外流等问题。但是,亚洲已历经两次金融危机,大多数经济体在抵御金融风险方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更重要的是,亚洲地区合作取得丰硕成果,是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去年,亚洲经济的增速依然高于全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不断提升,贸易规模占全球1/3左右。
实施细则首次明确,建立重点地区(部门、单位)、关键岗位领导干部轮审制度,即审计机关对重点审计对象任期内至少审计一次。根据党委和政府、干部管理监督部门的要求,审计机关可以对上述企业中不担任法定代表人但实际行使相应职权的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等企业主要领导人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根据地方党委、政府的要求,审计机关可以对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主要负责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加入收藏
提示:支持键盘“← →”翻页